(搜尋此網誌)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分享職安資訊>職災勞工就醫程序


若是不幸在工作時發生職災,如情況較輕微,可先在勞保局官網下載「職災醫療書單」後再就醫~

如果是緊急就醫,記得聲明是職災勞工,10天內再向醫院補文件;萬一來不及於10天內補文件給醫院,也可以在6個月內檢附單據向勞保局申請核退費用~

如有相關職業傷病醫療需求或疑問,都可以洽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與各防治中心聯繫諮詢,也可直接到全台超過八十家醫院職業醫學門診就診,提供相關評估建議喔!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分享職安新聞>國際間麻疹流行持續,日本疫情趨緩,港澳出現機場和醫院群聚,籲請出國民眾提高警覺




資料來源:【2019-03-26/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依據疾病管制署國際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自去(2018)年起全球麻疹疫情持續上升,鑒於國人因旅遊、工作、求學或探親等因素與國際交流頻繁,且國內持續有境外移入個案發生,再次籲請民眾前往麻疹流行地區應提高警覺加強防範,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應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另於當地如有就醫需求,於醫院或診所時應全程配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

疾管署表示,我國鄰近國家中,菲律賓麻疹疫情持續,今年至319日累計報告近23,000例,333例死亡,疫情遠高於去年同期,且該國週邊國家(含我國)多有於該國感染之境外移入病例,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319日提升該國週邊區域國家之傳播風險為中級。越南疫情趨緩,今年至3月中,已累計近900例確診,約8,000例疑似病例。而日本近期疫情已趨緩,連續四週病例數下降,惟截至317日累計319例,仍為2009年以來同期最高。泰國近期疫情下降,截至317日,全國累計報告1,553例,8例死亡。歐洲地區近期以烏克蘭疫情最為嚴峻,羅馬尼亞及法國病例數亦較多;美洲則以委內瑞拉及巴西病例數最多。

此外,南韓自1月底達疫情高峰後,近期已持續下降,惟今年至316日累計報告260例,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香港及澳門今年疫情亦有上升趨勢,迄今累計病例數皆已高於近年來每年總數,且已分別出現機場及醫院群聚,但尚無社區流行。美國今年至314日已累計15州確診268例,病例主要發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紐約州羅克蘭郡及華盛頓州克拉克郡。

目前疾管署已將25個國家之麻疹旅遊疫情建議列為第一級注意(Watch),民眾出國前可先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瞭解各國疫情資訊,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的幼兒至麻疹流行地區;如需攜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可於出發前帶幼兒自費接種1MMR疫苗;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近期如計劃前往,出國前2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要自費接種MMR疫苗。返國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應戴口罩儘速就醫及告知旅遊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分享職安新聞>國內今年已計三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籲請嬰幼兒照顧者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及早就醫




資料來源:【2019-03-26/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今(2019)年截至目前國內已發生三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籲請民眾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依據監測資料統計,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計10例百日咳確定病例,較20162018年同期病例數高,其中7人發病年齡3個月以下,且未達疫苗接種年齡或尚未接種疫苗。除2例為北部散發個案外,其餘8例為南部個案,包含3起家庭群聚。疾管署表示,由於該三起家庭群聚事件無明確之關聯性,不排除社區中具潛在感染風險。國內2015年至2018年每年有1770例百日咳確定病例,多為3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或僅接種第1劑疫苗之嬰兒(約佔54%),其次為20歲以上成人(約佔19%)。

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接種疫苗為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

疾管署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如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分享職安新聞>一年近200名青少年自殺亡!專家曝三大主因



資料來源:【2019-03-26/新頭殼】


2017年國人10大死因中,自殺高居青少年死因排行第2名,且青少年自殺人數明顯上升,台灣自殺學會今(26)日公布,2017年有193名少年自殺身亡,等同台灣不到2天就有一名青少自殺殞命,主要原因為「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感情因素」、「家庭成員問題」,顯現對青少年而言,精神健康以及情感人際關係是影響他們最大的因素。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在2017年國人10大死因中,自殺是青少年(15歲至24歲)族群第二大死因。自殺通報人次顯示,青少年自殺人數從2017年底至2018年明顯上升,就2018年的自殺通報數據而言,兒童與青少年共計通報7179人次,且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及意念背後是一連串因素相互影響,並非單一因素造成,但在脆弱時刻就可能萌生自殺意念和行為。

根據自殺通報數據,青少年自殺主要原因以「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41.3%)為最高,次高依序為「感情因素」(30.2%)與「家庭成員問題」(20.9%)。顯示對青少年族群而言,精神健康以及情感人際關係是影響他們最大的因素。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兒少精神專科醫師陳俊鶯表示,孩子有自殺意念前都會有預兆,如孩子可能會寫下心情、在網路留言,或生活習慣突然改變,飲食不正常、睡眠不好等,有些孩子會有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但會先用身體症狀表現出來,如常喘不過氣、常拉肚子,背後就可能是心理問題,家長若發現這些狀況可先互動,評估孩子是否需要找專業介入幫忙。

陳俊鶯表示,親子的互動模式應更親密,彼此同理,建立良性的溝通模式,家長不妨定時和孩子來一場約會,選擇孩子的興趣,如爸爸可陪兒子打籃球、媽媽可以帶孩子看電影、出門遊玩、散步等。



<分享職安新聞>竹科人突然倒地中風 竟是隱形殺手惹禍



資料來源:【2019-03-26/健康醫療網】

高血壓非老人專利,不少年輕人因工作壓力大、飲食習慣不佳,使高血壓出現年輕化趨勢。日前一名40多歲竹科工程師突然倒地送醫,緊急送醫確診是腦中風,醫師發現他血壓已飆高到160毫米汞柱,但事前卻毫無症狀。由於高血壓堪稱「隱形殺手」,長期未控制,日後併發中風、心肌梗塞機率大增,不得不慎!

年輕高血壓病人愈來愈多 自認控制穩定未回診卻潛藏危機

新竹馬偕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俞旻指出,台灣年輕高血壓病人愈來愈多,夜診有半數患者都是竹科人。竹科工程師、作業員工作壓力大,交感神經較活躍,且經常吃重口味外食、長時間睡眠不足,都會造成血壓飆高,另常輪班工時不固定,導致服藥順從性較差。

劉俞旻也提到,每年67月門診常見竹科人持體檢沒通過的「紅單」,多半是高血壓或膽固醇過高。竹科人雖是高知識份子,但仍對高血壓有誤解,以為沒有症狀就不需特別治療,自認控制穩定就未回診,事實上卻潛藏危機。

劉俞旻解釋,長期高血壓會破壞血管壁,再加上本身抽菸、膽固醇高、血管品質差等,進而導致血管阻塞。據統計,血壓每增高10毫米汞柱,罹患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會增加1成以上。更有研究顯示,亞洲高血壓患者比起西方人,更易引起俗稱「腦溢血」的出血性腦中風。

控制血壓 先從生活型態著手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說,高血壓定義為血壓超過14090毫米汞柱,若合併有糖尿病、心臟衰竭等,更要嚴格限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要控制血壓,可先從控制生活型態著手,如飲食減鹽、節制飲酒、減重、戒菸、多蔬果、多運動等,若仍無法「達標」,就必須積極用藥治療。

但每天吞藥非人人做得到。林柏霖說,台灣人服藥順從性差,常忘了吃藥,特別是男性患者僅3成乖乖吃藥。劉俞旻也提到,每人體質不同,部分患者服藥後會出現水腫、乾咳、心悸、疲累,甚至影響男性性功能。

高血壓導管治療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34

針對這類患者,林柏霖表示,可考慮以高血壓導管治療來控制血壓,從鼠蹊部打針將導管放置在腎動脈處,以低能量射頻調節過度亢奮的交感神經,達到控制血壓效果。此治療耗時約40分鐘到1小時,目前臨床研究顯示幾乎沒有副作用或併發症。

林柏霖說,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研究顯示患者門診血壓可降低15毫米汞柱,24小時動態血壓也能降低8毫米汞柱,約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34成。

林柏霖就曾收治一名40多歲竹科工程師,高血壓病史已長達5年,平時工作壓力大的他,即便每天服藥多達5顆,收縮壓仍飆高到160毫米汞柱,腎功能也開始變差。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血壓控制到130毫米汞柱左右,每天也只需服用1顆藥物,腎功能也回穩不再惡化。

每天早晚各量一次血壓 依照「血壓日記」調整治療方針

劉俞旻也提醒,血壓起伏波動風險最高,呼籲患者務必穩定服藥,切勿自行停藥,養成量血壓習慣也是一大重點,不少人一到醫院緊張血壓飆高,「白袍高血壓」會讓醫師判斷失準,建議最好每天早上起床與晚上睡前各量一次血壓,醫師可依照「血壓日記」數值調整治療方針。

近期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也將發表高血壓導管治療共識,擬定出高血壓導管治療策略。林柏霖說,包含服用3種藥物以上難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以及患有腦出血、主動脈剝離或呼吸中止症等併發症、無法遵從醫囑吃藥、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或者服藥後血壓仍飆高者,都可考慮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



<分享職安新聞>防彈咖啡當早餐,能控血糖、助減肥嗎?醫師:小心這些情況會破功



資料來源:【2019-03-26/健康醫療網】

早餐不是吃能喝牛奶、豆漿,有許多「酮」好,則是以防彈咖啡來當早餐飲料。日前有媒體引述日本醫師的推論,指出喝奶油咖啡當早餐,能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似乎有控糖的好處。國內減重專家對於防彈咖啡能控血糖的說法,是否能認「酮」呢?

防彈咖啡的起源,是由美國的1位高科技業的工程師所提出,因其本身也是1位肥胖症患者,嘗試在咖啡加入無鹽草飼奶油,以及一些中鏈的脂肪酸來當早餐後,食用了一段時間後,居然體重有明顯下降。而此種方式的吃法大致就是生酮飲食的概念。

醫師:糖尿病患者依賴生酮飲食,小心低血糖併發症

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暨減重專科醫師劉伯恩表示,糖尿病的患者在醫學上的統計,是第二型糖尿病居多,其病理原因是屬於胰島素抗耐性,也就是說對於血糖的代謝能力變差了,理論上,如果能減少瞬間糖份的大量攝取,就可以降低高血糖的產生。

事實上,生酮飲食一般是對正常人比較不會有血糖的問題,但對於糖尿病患者,因為依賴生酮飲食,恐產生過多的酮酸物,會加重胰島素的抗耐性,甚至會產生低血糖併發症。

單以防彈咖啡來當早餐,恐因熱量不足、飢餓感增加

再來討論外界有人說,喝防彈咖啡可以有飽足感,而推論有助減肥。劉伯恩醫師對此表示,一般防彈咖啡組合早餐,提供熱量來源的就是奶油類及中鏈脂肪,而同樣重量的脂肪,雖可產生比澱粉多約兩倍(1公克澱粉可產生4大卡熱量,而1公克的脂肪卻可產生9大卡的熱量)的熱量,但脂肪產生熱量的速度比脂肪來的慢。而且飽足感的形成和食物的體積有關連性,同樣的熱量,澱粉的體積就會比較大,而脂肪類就會比較小,所以理論上,單是使用防彈咖啡來當早餐,是不容易有飽足感,甚至因熱量的不足及飢餓感的增加,反而會更想吃東西。

此外,其他可能隱藏問題,就是因熱量不足,可能會產生負面情緒的現象,有些人因咖啡因的作用,在空腹的狀態下,會有心悸的代償反應。所以一般建議,喝防彈咖啡時,可以搭配一些低GI質的食物,例如糙米飯或麥片等含膳食纖維的成分。

注意防彈咖啡過多的脂肪,仍然會形成三酸甘油脂而被囤積

如果長期習慣以防彈咖啡當早餐的人,也要注意過多的油脂類,仍然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進而轉變成脂肪,囤積在皮下,進而形成肥胖。所以過多的脂肪仍然會形成三酸甘油脂而被囤積。

坊間也有許多人經常把咖啡用來當減肥食品,其實,咖啡成分中的咖啡因,雖然具交感神經興奮之作用,但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是內分泌出了問題,或近年來逐漸上升的肌少型肥胖症,就不宜使用咖啡來減肥。另外,一些有心血管疾病或消化性潰瘍的患者,也不宜用咖啡來減肥,因為咖啡因會使原來的病情加重。畢竟肥胖是一種複雜性的疾病症候群,一定要找出原始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達到安全有效的成果。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01/74855?page=2

<課程與活動>5/17說書會:儀式感

每天的生活是不是都一成不變?覺得生活沒目標?到了假日只想好好休息、躺在床上什麼事也不想做?那麼…您缺少的就是『儀式感』!

什麼是『儀式感』?就是讓一件平淡的瑣事,賦予它意義,進而觸動我們的心靈,讓它成為動力!不論人生給予我們多少挫折和磨難,只要加點儀式感,這些困難將會成為滋潤我們心靈的泉水。來!5/17講師就帶領您在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加入儀式感!讓它成為您值得紀念的一件事吧!

因現場教室座位有限,不接受現場報名,歡迎大家把握機會趕快先報名參加,也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活動方式》
1、時間:每月第三個星期五晚上7:00-9:00
2、費用:每場僅收場地費300元,含簡單茶水點心(預定在協會會址,座位有限,以繳費順序為準)
3、參加者務必加入協會的LINEFB粉專,以即時掌握活動的通知訊息,也請記得按讚與分享喔
4、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加入我們的行列,一同來推廣健康安全幸福快樂的職涯生活。或者你與我們有一樣的理念也想一起來當園丁、成為說書人之一的話,歡迎與本協會秘書長聯絡討論。





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分享職安新聞>今年首例萊姆病 20歲青年瑞典打工遭蟲咬



資料來源:【2019-03-24/健康醫療網】

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萊姆病確定病例,北部一名20多歲男性,去年赴瑞典厄蘭島打工旅遊時,因穿短褲到森林裡,不慎被蟲咬到右大腿鼠蹊部,導致皮膚出現環狀丘疹症狀,雖持續幾個月後症狀消失,但返台後,某次意外看到萊姆病介紹影片,因此就醫採檢,經疾管署實驗室確認為萊姆病,也是今年首例病例,目前患者持續服用抗生素治療中。

台萊姆病皆境外移入病例 共已累計11

根據統計,自2009年至今,台灣萊姆病病例已累計11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美國、瑞典,英國及德國,其中1例因旅遊地包括德國、比利時、捷克、匈牙利,感染地均可能為上述國家。

疾管署表示,此個案潛伏期間具瑞典旅遊史,且在當地曾遭咬傷,雖症狀不明顯,但因個案未察覺,研判感染地為瑞典,目前個案無症狀,且同住的接觸者也未出現不適症狀。

萊姆病屬人畜共通傳染病 初期症狀像感冒

萊姆病主要是因被感染的壁蝨叮咬而傳播,屬於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但不會人傳人,多發生於包括人類、鼠類、狗、貓、牛等哺乳類動物。

疾管署表示,患者潛伏期為330天,平均約7天左右,70%80%感染者會出現遊走性紅斑,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包括頭痛、發燒、寒顫、噁心嘔吐等症狀,若沒有妥善接受治療,後期恐會出現心臟或神經系統異常。

野外踏青應做好防護 避免萊姆病找上門

因此,民眾赴野外踏青或流行地區時,建議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等,加強防護措施,也可將褲管紮入襪內,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蟲藥劑,且返家前最好檢查是否有遭壁蝨叮咬,並盡快換洗。

疾管署提醒,一旦發現不慎被壁蝨叮咬時,可利用鑷子夾住蜱的口器,小心摘除,並立即用肥皂沖洗叮咬處。若出現疑似症狀,則應盡快就醫檢查,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接觸史,以便診斷治療。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1624/%E4%BB%8A%E5%B9%B4%E9%A6%96%E4%BE%8B%E8%90%8A%E5%A7%86%E7%97%85%E3%80%8020%E6%AD%B2%E9%9D%92%E5%B9%B4%E7%91%9E%E5%85%B8%E6%89%93%E5%B7%A5%E9%81%AD%E8%9F%B2%E5%92%AC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分享職安新聞>看圖找職業健康危害 - 有獎徵答抽獎活動(餐飲服務業) 歡迎全民踴躍參加!!



資料來源:【2019-03-20/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為強化健康勞動觀念,提升全國民眾對職業健康危害的認知,勞動部職安署委託南區勞工健康服務中心,針對不同產業特性的工作場所,設計一系列情境卡通圖案,讓參加者圈選工作相關健康的危害,藉由進行有獎徵答活動,提醒每位工作者注意到工作可能的健康風險,營造友善職場環境。

◎活動方式:

只要正確圈選出工作相關健康危害,填妥基本資料,郵寄或掃描方式上傳至勞工健康照護資訊平台活動專區,就可參加抽獎,獎品豐富包括禮券20005份、100010份、50020份及10040份。

◎活動日期(以收件郵戳為憑) 108312()108426()
◎有關活動說明、注意事項與抽獎日期及得獎名單公告訊息詳見活動連結:https://ohsip.osha.gov.tw/index.php?action=act-regist-detail&cid=1&id=4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osha.gov.tw/1106/1113/1115/24552/




<分享職安新聞>科技廠二氧化碳外洩10人中毒 幸無生命危險!



資料來源:【2019-03-20/華人健康網】

台中中科后里園區20日中午12點左右傳出工安意外,晶圓大廠台灣美光委託外包廠商進行消防設備檢修,疑似工人誤觸滅火設備,造成大量二氧化碳外洩,有多名廠內員工吸入過量氣體,出現缺氧頭暈、意識不清等情形。計有10名人送往衛福部豐原醫院、台中慈濟醫院救治。目前10人均意識清楚,無生命危險。

其中,豐原醫院收治53女共8人,急診室主任林技政表示,經過醫護人員救治,有6位噁心嘔吐頭暈,其中有2名曾暈厥,1名血壓偏低,目前8位均穩定無生命危險。台中慈濟醫院收治的兩男經檢傷,意識清醒、生命徵象穩定,將會持續觀察。

認識二氧化碳中毒

豐原醫院表示,二氧化碳中毒症狀,初始會有暈眩噁心嘔吐,如同一般在密閉空間待久產生的不適。濃度達5%以上會有呼吸困難、頭痛等不適,達10%以上會有意識不清、昏迷,癲間。

因二氧化碳與血紅素較不易結合,不像一氧化碳。只要盡早離開現場,給予適當的換氣,甚至給予部分氧氣即可改善。臨床上二氧化碳中毒案件,多為工安意外居多。另外,像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在急性發作時,也會有二氧化碳濃度過高的情況。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74853

<分享職安新聞>頭痛、頭暈、肩頸痠痛,頸椎症候群中鏢了?6招動作擺脫「頸」箍咒!



資料來源:【2019-03-21/華人健康網】

飯可以不吃,卻不能不滑手機?你也是3C成癮族嗎?小心「低頭族」離不開手機,長期可能滑出頸椎病!錯誤的姿勢包括:脖子前傾、駝背、長時間盯著電腦、趴在桌上寫字,或是低頭滑手機,長期下來即造成「頸椎症候群」,使得頸椎提早產生病變,出現骨刺、椎間盤突出等,導致頸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到壓迫而產生不適症狀。復健醫師將教大家6招自救的動作,擺脫「頸」箍咒!

頸椎症候群年輕化,上班族及低頭族高危險族群

頸椎,是連接頭部及身體軀幹的重要部位,如果在工作或生活中,長時間維持同一種動作,或是不正確的姿勢,就容易造成頸椎症候群。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林怡君主任指出,頸椎退化以往都是50歲以上的民眾才會出現,近幾年已出現年輕化且普及化的趨勢,發生年齡層降至2030歲的年輕人,其中以上班族及低頭族兩大族群為大宗。常因錯誤的姿勢(如:脖子前傾、駝背)、長時間盯著電腦、趴在桌上寫字,或是低頭滑手機,長期下來都會使得頸椎提早產生病變,甚至出現骨刺、椎間盤突出、頸椎弧線變化,導致頸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到壓迫,而產生不適症狀。

頸椎症候群症狀分成5種類型

罹患頸椎症候群的主要症狀,一開始都會出現頸部及肩膀緊繃、僵硬,如果沒有接受治療獲得緩解,就會進一步出現痠痛、發麻。通常一般民眾如果自行按摩,或給人推拿都沒有用,建議趕緊就醫檢查。林怡君主任表示,頸椎症候群的症狀共可分5種類型:

●第一種為單純頸部出現不適症狀:此時若是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僅頸部痠痛的強度增加,更會出現第二種神經根症狀。

●第二種神經根症狀:開始從頸部慢慢延伸至上肢、背部手臂,都會有痠痛麻的感覺,甚至還會有肌肉萎縮的情形。

●第三種是脊髓方面的症狀:當壓迫到頸椎神經,有可能會出現四肢麻木、走路一拐一拐。

●第四種蔓延至椎動脈:出現眩暈、耳鳴、頭痛的症狀。

●第五種交感神經的症狀:是大家比較少聯想到的,開始有交感神經的症狀,如:視力模糊、胃食道逆流、噁心胸悶、心悸,甚至是失眠。

由此可見,以上這些症狀都有可能是頸椎症候群所引起的!呼籲民眾如果頸椎開始出現不適,應及早接受復健治療,以防止長期壓迫神經,造成頸推嚴重退化,甚至手腳麻酸無力的現象。

6招緩解「頸椎症候群」★

以下由烏日林新醫院物理治療師張純瑜示範頸椎症候群的復健動作,透過6招非常簡單的「頸部肌肉運動」,提供給大家,每天持續做,強化伸展脖子肌肉,並可以幫助緩解頸部痠痛、緊繃不適感。

1.收下巴運動
正確的頸椎姿勢(共做五回合)。
步驟一:將頭、背和臀部緊貼牆壁,眼睛平視前方。
步驟二:做一個輕微點頭(收下巴)的動作,會感覺到後頸的肌肉有被拉緊的感覺。維持十五秒、休息。

2.頸部肌肉的牽拉運動:
左右側前斜角肌(共做五回合,左右兩側交替做)
步驟一:將頭部旋轉至右側,右手要扳住椅子,協助保持肩膀固定。
步驟二:用左手將頭部往左側方向下壓,會感覺到頸部右側肌肉緊繃,維持五秒後即可。

左右側提肩胛肌(共做五回合,左右兩側交替做)
步驟一:先將頸部向前彎曲,右手要扳住椅子,協助保持肩膀固定。
步驟二:頭部旋轉至左側。
步驟三:用左手將頭部往左下側方向壓,維持五秒。

3.頸部訓練
(1)各種偏頭痛式-等長收縮,適用於有開過刀的人或年長者。
步驟一:坐在有靠背且穩定的椅子,先將頸椎擺在正確的姿勢,記得要縮下巴;
步驟二:穩定頸部的姿勢,手置於太陽穴往對側推(左右交替做,如圖12)。
步驟三:手置於額頭向後推,頭部與手部都要同時進行推壓動作(如圖3)。
步驟四:接著再將手置於後腦勺向前推(如圖4)。

在進行四個方向的頭手推壓時,要特別注意的是,手推頭的同時,頭部要對抗手的推力,每次維持十秒後休息,共做三回合。

(2)進階版肌力訓練-適用於沒開過刀的人。
烏龜翹式-頸部伸直肌群
步驟一:採趴姿,腹部平貼於床面。
步驟二:利用手肘彎曲來撐起上半身,同時要注意肩胛骨的穩定度,讓背部及頸椎呈現一直線。
步驟三:將頭看向前上方45度角,維持五秒鐘、休息,共做五個回合。

樹懶式-頸部彎曲肌群
步驟一:採平躺姿勢,將膝蓋彎曲兩腳踩著,腰部平貼床面。
步驟二:頭抬起後,將下巴盡量觸碰到胸骨,維持五秒鐘、休息,共做八~十個回合。

最後,林怡君主任提醒,低頭族在使用手機時,可將手機拿高,手機上方的高度與鼻子同高為最佳;為了避免維持固定姿勢,建議雙手輪流拿手機,使用的時間建議避免超過十五分鐘以上。日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頭、頸、肩、背是否維持正確姿勢,並且勿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以防施力過度而造成傷害,甚至提早頸椎退化;另外,最好每天在家做一些頸部肌力訓練和伸展訓練,可以改善頸部的穩定度,若出現疼痛應盡快就醫治療,才能遠離永久傷害!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167/74845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分享職安新聞>醫生警告!有這幾種個性的人超容易罹癌 有腫瘤機率多3倍




資料來源:【2019-03-20/三立新聞網】

現代人聞癌症色變,日常作息、飲食層層把關,就怕癌症找上身,不過其實醫生指出,你的個性是怎麼樣,也影響罹患癌症機率,像是個性比較固執、容易忍氣吞聲強顏歡笑,把委屈怒氣吞下肚的人,得到腫瘤的機率會比其他人高出3倍。尤其是在別人眼中你是個隨和的好人,或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這些性格都是罹癌的高危險群。

心理學家將人分成ABC 型三種人格,A型個性急躁、好勝、求好心切,還有完美主義,面對壓力時容易緊張;B型則是較為隨和、悠閒,對成敗的得失心比A型淡薄。C型人格卻不擅於表達情感,遇到事情容易退縮,把情緒壓在心裡,奉獻一切取悅別人。而研究指出這樣的人格罹患癌症風險較高,瑞典曾找來2550人實驗,被測出是C 型人格的人,癌症發病機率比其他AB型人高出56% ,得到腫瘤機會也多3倍。

這些人們幾乎都是別人眼中很隨和、不會拒絕別人的濫好人,他們的個性都具有極高的容忍度,但也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讓心裡的抑鬱漸漸誘發各種癌變。

不過醫生也提醒,C型人格別太緊張,給自己貼上「會罹癌」標籤,而是發現自己有這種性格傾向時,嘗試做改變,日常生活中不要壓抑自己情感,遇到生氣難過的事,找家人朋友傾訴,抒發這些垃圾情緒。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14718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課程與活動〉2019/5/28週二晚上【職安法保護勞工身心計畫撰寫要領】

近年職場霸凌、暴力及過勞事件頻傳,如長榮空服員案、國泰醫院醫師被霸凌輕生等,在職安法第6條第2項有規定雇主必須採取相關保護措施並訂定預防計畫,否則可能被處3到15萬元罰鍰。
但該如何撰寫預防計畫呢?別擔心,協會幫您找好專家來一步步教您撰寫符合企業需求的預防計畫!DM報名表如附檔,趕快來報名參加唷!

  • 主題:職安法保護勞工身心計畫撰寫要領
  • 時間:2019/5/28(二)19:00~21:30 共2.5小時
  • 地點:台北市(寄發上課通知時告知)
  • 費用:1700元/人(含稅、講義)
  • 報名方式:報名表請傳真至(02)2393-3397,傳真後請務必來電確認唷!
  • 聯絡人:邱小姐,電話:0936-707859
課程大綱:
  壹、職安法保護勞工身心之規定介紹
  貳、常見職場霸凌、暴力及過勞態樣
  參、職安法相關文件介紹
  肆、文件撰寫
      一、預防重複性作業等促發肌肉骨骼疾病計畫
      二、預防輪班、夜間工作、長時間工作等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計畫
      三、預防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計畫
創會理事長
周昌湘 敬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