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分享職安新聞>過勞列身體病況,世界衛生組織首度承認


資料來源:【2019-05-28科技新報】

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度把「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這套分類編碼是廣泛運用於醫師診斷與醫療保險的指標。

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WHA28 日閉幕,這項於會議期間敲定的決議,有助於平息數十年來專家們對於如何定義過勞,以及過勞是否應視為「身體病況」(medical condition)的爭論不休。

依據最新更新的全球疾病與傷害分類,世界衛生組織界定過勞是一種由於長期無法成功克服工作壓力導致的症狀。

WHO 表示,此症狀有 3 個特徵:首先是感覺精疲力竭,其次是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或忿忿不平,以及專業效率降低。根據國際疾病分類,過勞是專門指在職場環境的現象,不應適用於描述生活中其他領域的經驗。

更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又名為 ICD-11,是在全球各地衛生專家推薦下於去年起草,並於 25 日獲 WHA 通過。

世衛組織發言人賈撒列維克(Tarik Jasarevic)說,這是過勞「首度」列入國際疾病分類。

ICD-11 將從 2022 1 月起生效,包含多項其他新增內容,包括把「強迫性性行為」歸類為心理障礙,但未視為成癮行為。不過它首次把嗜打電玩歸類為遊戲成癮,並與賭博及吸食諸如海洛因等毒品成癮同列。

(此篇新聞來源:https://technews.tw/2019/05/28/who-overwork-icd-11/

2019年5月24日 星期五

<分享職安新聞>慢性自殺! WHO曝:7成疾病都是這行為害的




資料來源:【2019-05-23 TVBS

不少上班族久坐在辦公桌前,就算下班回家也是癱在沙發看電視、滑手機,但其實久坐被稱為「最溫柔的慢性自殺」,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早已將其列為十大致死病元兇之一,據統計,全球每年有2百多萬人因久坐死亡,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70%的疾病因「久坐」而引起。 其實久坐不僅容易造成肥胖,還會給健康帶來許多傷害,並引發生理上多種後遺症,以下就列出久坐容易得到的諸多後遺症:

 ●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
長時間久坐且維持同一姿勢,會讓雙腳、肩頸、腰背等肌肉變僵硬,若再加上坐姿不正確,輕則容易肩頸痠痛,嚴重恐導致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提醒民眾若感到劇烈疼痛,應儘早到醫院檢查並治療。

●靜脈曲張
久坐易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輕則導致「靜脈曲張」,重則會引起「深靜脈血栓」,因此若工作需要只能久坐,記得每隔一段時間起身動一下,去上個廁所或裝水,讓身體有伸展的時間。

●性功能下降
女性長期久坐易增加罹患婦科炎症的風險;而男性若習慣久坐,不僅精子質量、活動力都會受影響,還會有性慾不振、陽痿等狀況出現。

●肥胖、便祕問題
長時間坐著,會讓脂肪燃燒過程降低90%,新陳代謝也會變慢,進而導致肥胖風險提高,先前有研究顯示,男性長時間坐著易增加腹部脂肪,此外,坐著不動會導致腸道的蠕動減少,進而引發便秘。

●精神焦慮、憂鬱
內啡肽是種會讓身體感到幸福的腦內物質,而內啡肽可透過運動來產生,因此若長時間坐辦公室,平時又沒有運動習慣,就較容易感到焦慮或負面情緒。

●關節炎
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關節的壓力不平均下易造成關節發炎,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1項研究更發現,長期久坐者得到關節炎的機率,甚至比有跑步習慣者高出10.2%

●心臟病、糖尿病及癌症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每天坐6小時以上,不僅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會,且早死風險也增加25%,數據中更包括,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88%、心臟病風險增加14%、肺癌風險增加27%、腸癌風險增加30%及子宮癌風險增加28%

(此篇新聞來源:https://news.tvbs.com.tw/life/1137596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分享職安新聞>憂鬱症也是職業災害!精神疾病成現代職場新難題

資料來源:【2019-05-21DQ地球圖輯隊】
過去職業傷害通常指的是各種身體上的疾病,但現代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精神疾病也漸漸成為普遍的職業傷害。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舉辦了「工作讓你不開心嗎?」講座,請來了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陳信行和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黃百粲,來談工作所造成的壓力和精神疾病。
過去勞動部並不將職場心理壓力視為病因,直到 2016 年才公布了工作壓力導致創傷後症候群、腦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參考指引,正式認定工作壓力所造成的精神傷害也屬於職業病。能有這樣的進展,除了許多醫師、學者和社運團體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 2007 年到 2016 年發生陳巧蓮、張倍逢和陳怡君 3 起歷史性的職災案件。
陳巧蓮因為職場壓力導致憂鬱症,經過漫長的官司在 2016 年被高等法院裁定為職災,也是首次精神疾病被裁定為職災。
台塑監工張倍逢在 2011 年於廠區跳樓自殺,遺書中表示因主管要求放水,但他不願配合又怕遭報復,只好以死明志,隔年被勞委會認定為職災。
護士陳怡君在家燒炭自殺,醫師判斷是職場適應不良和憂鬱症導致自殺,嘉義地方法院判決為職災。這 3 起案件讓精神疾病以及精神壓力所導致的自殺可以被認定為職災,也使政府與社會對此更加重視,但其實實務上往往很難認定成功。
要判定精神疾病為職災的最大問題在於,無法很精準地測量和找出原因。精神疾病的確是病,但沒有確切的判斷指標來衡量多嚴重才算是病了。每個人能承受的壓力程度不同,要到什麼程度才能算是工作壓力過大導致職業傷害也是一個難題。現代人除了工作之外,私領域也承受許多壓力,甚至還有科學難以解釋的壓力來源。雖然職場造成過度壓力的案例的確存在,但有時很難區分精神疾病的壓力來源是否就是工作,抑或是其他的壓力來源。
工作心理壓力只能透過自述和問卷來判斷,不可避免的一定是主觀看法,很難有客觀的評估標準。心理壓力也不同於其他職業傷害,受壓者和施壓者會雙向影響。主管帶給員工壓力,但員工相對也會給主管壓力,有些主管聽說員工去申請憂鬱症的職災認定,還會大呼「你憂鬱症?我才被你搞到憂鬱症!」
黃百粲醫師表示,通常要有不當的降職、減薪、解雇或退休,或是遭受嚴重的惡意刁難、欺侮或暴力相向,才會被認定為精神疾病的職災。
他坦言在實務上,其實很難界定到底怎樣才算嚴重,而且常常會有勞資雙方說法完全相反的羅生門,讓舉證更加困難。有時即使能夠認定是工作造成的心理壓力,也因為無法斷定壓力的責任歸屬,法院只好判為職災但雇主無過失責任。
現在的職業安全衛生體系源自於工業時代,將化學品暴露毒害做為典型的職業災害防治的對象。這樣的一套體系自然無法適用於現代職場心理壓力的判定,更別說要設法預防。原有的職安體系只須關注特定具暴露於危險物質潛在風險的職業,如今心理壓力在各行各行無所不在,難以有效控管。
現代管理不斷的追求精實生產,以更低的成本和人力生產更多產品,導致員工壓力增加,而罹患精神疾病甚至自殺。陳信行教授指出自殺或精神病發的人通常是工作最認真的員工,悲劇的發生往往是因為員工想把事情做好,但主管只想趕進度放水矇過去,陳巧蓮和張倍逢兩起案件都是如此。
除了日漸增加的職場壓力和實務上難有客觀標準的難題之外,越來越多的非典型雇用也是一大挑戰。短期約聘和人力派遣的勞工需要不斷更換工作環境和雇主,即使遭受了工作壓力甚至造成精神職災,也不知道該找誰究責,成為現行體制下無法被保障的孤兒。
目前台灣法律對職業病的想像過於狹隘,往往要等到重大傷病甚至死亡才認定職災,但其實這些心理壓力是慢慢累積的。或許可以參考部分歐洲國家的做法,在感受到心理壓力時憑醫生證明進行短期的休假,恢復身心狀態。以這樣的方式來預防職場壓力造成的精神疾病,會比不可挽回時才申請認定職災,更能保障勞工的身心健康。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回顧課程精華〉4/19自癒力運動


面對身體生病時,找醫生醫治是最常見的想法。而《自癒力運動》為我們提供另一種思路,那就是用用「自癒力」讓身體自主修復健康。藉由一些簡單動作,快速活絡穴道與經絡,讓身體自行回復到健康狀態。
課程結束時,老師請學員們分享今天所學的心得以及提出問題,學員的回饋都是很有感、很有幫助、很有效果、易記易做,回家不但自己可以做,還可以幫小孩、另一半或是父母做這些運動或是按摩,除了強化自癒力,也可藉此增進家人互動、親人關係,真的是收獲滿滿呢!

4/19〈自癒力運動〉的課程精華彙整:
http://bit.ly/2YxhWVo

〈回顧課程精華〉3/15心理韌性訓練

Resilience Quotient 心理韌性商數(RQ),所謂高RQ者,可以讓我們在遭逢挫敗、面對不明狀況或處於壓力狀態時,還能夠保持冷靜沉著與樂觀積極的情緒。這種心理韌性,會使人有明確的目標,努力行動並且貫徹執行,即便在過程中遭遇的負面事件,還是能轉危為安,視危機為轉機,更是一種支持的動力。高RQ者, 可以讓個體在遭逢挫敗、面對不明狀況或處於壓力狀態時, 保持冷靜沉著與樂觀積極的情緒,  不至於喪失生活的目標。

3/15〈心理韌性訓練〉的課程精華彙整:
http://bit.ly/2VSStF4

〈回顧課程精華〉2/15食物不耐聖經

很多人有食物不耐症,只是自己不知道。現在醫學的檢驗上也較難,就像頭痛看心血管相關,或是常常肩頸痠痛,就看中醫。或是腸胃不健康,就看耳鼻喉科。但是這原因可能是環環相扣,不只是單問題所產生的結果。自己是有食物過敏?或者是食物不耐?

快來看看2/15〈食物不耐聖經〉的課程精華彙整:
https://www.facebook.com/bookfans2017/posts/991286131260745?hc_location=ufi

2019年5月10日 星期五

<分享職安新聞>民調:世界越來越混怒 台灣負面情緒最少




資料來源:【2019-05-10健康醫療網】

全球越來越「混怒」,台灣負面情緒指標最低!全球知名民調公司蓋洛普公布2019年全球情緒報告,針對143個國家超過15萬人的調查顯示,35%民眾壓力大,且每5人就有1人感到傷心和憤怒。在所有國家中,希臘人壓力最大,而美國也名列前10名。在綜合5項負面情緒指標後,台灣則獲得最低分數,負面情緒較少。

GDP高不等於快樂 情緒報告挖掘生活感受

幾乎所有國家都在追求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成長率等經濟指標,因為人們普遍相信,賺越多錢就越快樂。然而,錢真的能買到快樂嗎?蓋洛普報告指出,傳統經濟指標恐無法顯露人的內心與情感,對此蓋洛普針對全球14315萬人,進行正面與負面情緒民調。

根據《BBC》報導,受試者被詢問「昨天是否被尊重對待?」、「昨天有笑嗎?」等作為正面指標,或者針對是否感覺疼痛、壓力、憤怒、傷心和憂心等作為負面指標,企圖挖掘人心面對現實生活的感受。

全球負面情緒 來到史上最高點

全球調查發現,39%感覺擔憂,35%有壓力,31%有身體上的傷痛,24%感到傷心,22%覺得憤怒。其中,擔憂、傷心和憤怒都來到史上最高點。綜合以上負面情緒指標,前三名都是非洲國家,包含查德、尼日和獅子山。在查德,由於基礎建設不足和國內衝突頻繁,近7成國民為溫飽而掙扎,6成有身體上的傷痛。而台灣、新加坡和哈薩克,則分別包辦負面情緒指標最低前3名的國家。

至於全球正面情緒指標最高的國家,前5名都屬於拉丁美洲國家,最正面的是巴拉圭,接下來依序是巴拿馬、瓜地馬拉、墨西哥和薩爾瓦多。這些「正能量」很高的國家,可歸因於其文化特性屬樂天派。不過,雖然負面情緒越來嚴重,民調也指出,全球71%都表示有愉悅的經歷。

高經濟所得國家 壓力也超大

令人意外的是,在壓力指標中,希臘(59%)是壓力最大的國家,而經濟強勢的美國(55%)壓力也很大。《今日心理學》專欄作家小兒科醫師Alison Escalante指出,社群媒體根據演算法,針對個人散布的負面新聞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擔憂國家未來以及職場問題,都是壓力源。

負面情緒會傳染 冥想、陪伴都能紓壓

如何舒緩高壓、焦慮?Alison Escalante建議,民眾可透過心理諮商的引導式心像法(guided imagery),就像是在書桌前貼上一張激勵話語,這項紓壓治療是透過冥想、放鬆、引導、想像的方式,將「自我疼惜,善待自己」(Self Compassion)納入每日課程,可以改善睡眠。

另外,練習在有壓力情況下,隨時練習正念(mindfulness),與心中自我聯繫,並且讓心情平復。Alison Escalante說,神經科學研究指出,焦慮的情緒就像傳染病,會在人們之間迅速感染,因此相互提醒、彼此陪伴,共同解決難題,也非常重要。

參考資料:

1. Eating While Stressed Could Mean Extra Weight Gain, Mice Study Finds.

2. World is angry and stressed, Gallup report says.


〈課程與活動〉6/14說書會:平衡生活:讓你的生活少費一點力

現在社會普遍共識是要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所以大家開始向政府、雇主爭取降低工時、減少加班、增加休假…等,才能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品質,但增加非工作時間就能達到“生活平衡”了嗎?

這份平衡感要能落實在每天的日常步調之中並且是持續性的事情,然而我們卻總是被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影響到平靜的心情,當我們情緒波動越大就越容易打破這份平衡感,所以重要的不是去追求平衡,而是知道如何讓自己在這些變動之中快速回復平衡的心情。來吧!6/14(五)晚上,Sonia老師將會引導您如何實踐平衡生活的方式,來讓自身沉浸在放鬆、自在的生活中吧!

因現場教室座位有限,不接受現場報名,歡迎大家把握機會趕快先報名參加,也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活動方式》
1、時間:每月第三個星期五晚上7:00-9:00
2、費用:每場僅收場地費300元,含簡單茶水點心(預定在協會會址,座位有限,以繳費順序為準)
3、參加者務必加入協會的LINEFB粉專,以即時掌握活動的通知訊息,也請記得按讚與分享喔
4、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加入我們的行列,一同來推廣健康安全幸福快樂的職涯生活。或者你與我們有一樣的理念也想一起來當園丁、成為說書人之一的話,歡迎與本協會秘書長聯絡討論。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分享職安新聞>「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員工颱風天出勤,雇主要提供必要防護設備或措施的責任。


資料來源:【2019-04-26/自由時報】

根據現行「職安法」第6條第11款,雇主僅須對水患及火災設置必要的安全衛生設備與措施,雖然子法「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286條之2中有另定雇主在颱風天出勤作業時,必須置備救生衣、安全帽、連絡通訊設備等安全防護工具,但也衍生子法逾越母法的爭議。
 
提案人、民進黨立委劉建國提案指出,颱風不只可能帶來大雨,也可能造成強度極大之瞬間強風,進而衍生樹木倒塌、招牌掉落、物體飛落等足以危及周遭人員的險象,因此對於颱風天出勤工作者,確有必要賦予雇主提供必要防護設備或措施的責任。
在修正案順利三讀通過後,劉建國也特別登記發言,他強調,現行法規僅明定水患、火災、高壓氣體等情形所引起之傷害,雇主必須提供防護設備及措施,對於強風引起之危害卻尚無相同規定,本次修法把風災也納進母法條文,要感謝勞動部、職安署官員與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全體委員協助,希望能夠進一步確保職業安全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