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7月31日 星期五

<分享職安新聞>加油站員車禍受傷 奇美醫院工作強化中心助返職場


今年36歲的阿天原在加油站工作,但年初因一場車禍,造成其右手遠端橈骨骨折,雖接受內固定手術治療,但阿天的右手腕無法施力、靈活轉動,不僅無法握著加油槍,連機車上班都有困難,經奇美醫學中心工作強化中心職能治療師為阿天安排客製化訓練,8週後,右手總算恢復以往的靈活也重回工作崗位。
奇美醫學中心3年前開始承接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計畫,由職業醫學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工作強化職能治療師組成工作強化中心,迄今為75位勞工擬定訓練,今年度也收案26位勞工,當中有21位為上肢損傷,而3年來已有70位勞工完成訓練,其中多達59位勞工重返職場。
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表示,工作強化訓練與一般職能治療復健的不同,在於醫療復健著重以恢復身體功能等目標,而工作強化復健則為個別化訓練,目的為協助勞工恢復工作能力,內容以工作為導向。
職能治療師張又方也說,工作強化訓練藉由「工作模擬」及配合其他運動做密集的加強,訓練期間會安排每週至少2天,每次時間2小時以上,同時衛教個案配合居家訓練活動,並持續48週不間斷,讓職災勞工可在安全的情況下順利返回原有工作崗位。
張又方提到案例,阿天因右手遠端橈骨骨折,無法施力及靈活轉動,因此,擬定訓練計畫包含手持重量為1公斤的加油槍,加強維持右手腕的穩定度跟手部的握力,另外搭配彈力彎曲棒以及握力器,訓練上肢肌耐力,經過816次的課程,阿天的右手腕恢復良好,也重返職場。
此篇新聞來源:【2020-7-30/自由時報】

2020年7月30日 星期四

<分享職安新聞>噪音工作環境傷聽力 醫師籲全程佩戴耳護具


150歲男性在螺絲工廠擔任機台操作人員24年,平時沒有佩戴耳塞習慣,耳朵常有嗡嗡的耳鳴聲,最近半年常對尖銳的聲音聽不清楚,因年度噪音特別作業檢查異常,到職業醫學科門診檢查是否與職業環境有關?郭綜合醫院醫師表示,此個案無其他噪音暴露及相關病史,訪視工廠噪音約90分貝,確認與職業有關,判定是4級管理個案。其後與公司討論加強使用耳塞,定期追蹤聽力無特別變化。
郭綜合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廖再緯指出,職業性聽力損失(Occupational hearing loss)是長期暴露在高噪音工作環境下,導致耳蝸的毛細胞受損,造成的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噪音工作引起的聽力損失是最常見的職業病之一,而職業性聽力損失是1個不可逆且緩慢的進程,往往發現時已經非常嚴重,對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廖醫師說,人類說話的頻率主要在500赫茲到2千赫茲之間,如果在此頻率的聽力明顯異常,生活語言溝通有障礙,造成所謂聽障。一般職業相關噪音性聽力損失,剛開始受損的範圍是在語言頻率區外,如在3千、4千赫茲,日常生活語言交流不會有明顯影響,只有在部分高音聽不清楚。
由於噪音暴露導致的聽力損失初期從高頻區段開始,隨著傷害的時間延長,聽力損害從高頻逐漸往低頻擴展,才會影響語言聽力。所以勞工在早期不易注意到,直到察覺時聽力閥值已變大,聽力受損嚴重。
醫師提醒,潛在性噪音暴露職業非常多,在台南、高雄地區有幾種職業類型要特別小心,例如:金屬冶煉工廠(金屬回收、熔煉加工);金屬產品製造加工(螺絲螺帽、汽機車零件相關、沖床);紡織作業(紡紗、織布等作業);營造作業;航空器維修(飛機、直升機引擎);衛生用品相關(衛生紙、尿布、衛生棉製造);印刷業等。依照法規,噪音作業區須有明確標示告知,勞工朋友進入該標示的區域時,須佩戴好聽力防護具(耳塞、耳罩),且全程佩戴,避免噪音造成聽力傷害。
 此篇新聞來源:【2020-7-28/自由時報】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分享職安新聞>暴露時間嚴格計算 職業傷病難領給付


成大醫院南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調查發現,不少勞工申請職業傷病給付卻無法通過,主要原因是疾病或暴露證據的認定,目前規定的職業病類別有一百七十四項,每項都有暴露時間的嚴格計算,若不符規定就難以領到職業傷病給付。


中心指出,像新冠肺炎並未列入職業病項目中,但之前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曾造成醫護與清潔人員傷亡,事發時未列入職業病中,經過兩年一次的檢討,後來已列入。目前新冠肺炎仍未列入,不過之前已有北部醫院有醫護與清潔人員三人染病,是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給予補償,南區職業傷病防治中心研判,未來可望列入職業病給付項目。


但是即使列入,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有機會申請,要有職業相關要件,像是醫護人員、醫院清潔人員、航空從業人員等,若是因公出差到國外感染,可能無法申請職業病給付。


成大醫院職業及環境醫學部醫師吳政龍指出,近十年台灣勞保職業病現金給付最多的是肌肉骨骼類,占了六成,但也不是因工作造成的痠痛都能申請到。


此篇新聞來源:【2020-7-27/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733057

2020年7月24日 星期五

(取消)〈課程與活動〉【2020/9/18】說書會:上班族不復胖減醣飲食


您是不是也在減重的過程中,常常遇到挫折?
明明就吃得很少,體重卻下不去!
只吃燙青菜和水果,也是瘦不了!
到底要怎麼做才對呢?限制卡路里?還是脂肪?
近年來「減醣」已成為減重的潮流,
您知道該怎麼做嗎? 就讓凱熙老師告訴您~



★因座位有限,不接受現場報名、繳費,歡迎大家把握機會趕快先報名參加,也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活動方式》


1、時間:每單月第三個星期五晚上7:00-9:00
2、費用:每場僅收場地費300元,含簡單茶水點心(預定在協會會址,座位有限,以繳費順序為準)
3、參加者務必加入協會的LINE與FB粉專,以即時掌握活動的通知訊息,也請記得按讚與分享喔~
4、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加入我們的行列,一同來推廣健康安全幸福快樂的職涯生活。或者你與我們有一樣的理念也想一起來當園丁、成為說書人之一的話,歡迎與本協會秘書長聯絡討論。











<分享職安新聞>善用員工協助方案,提供所需資源,安度防疫期間。


企業於疫情期間需關注員工健康,避免因疫情造成員工工作壓力及過勞現象。為改善工作壓力與過勞對員工的影響,並促進職場心理健康,勞安所之「我國職場心理健康及員工協助之實務分析」研究發現,關鍵在於推動有效的員工協助及提升資源,因應外在壓力,促進身心健康。

積極推動職場心理健康之研究及相關應用,以確保員工在面對工作壓力時,能具備良好的因應措施。勞安所最新研究以心理資源理論為基礎,指出企業可以透過員工協助方案,針對員工的彈性、經濟、身心、專業、資訊及關係等六大資源對症下藥,進而改善其職場心理健康。

例如,近來疫情影響嚴重,許多員工被迫在家工作,可能造成工作夥伴之間人際疏遠及工作型態改變,且當家庭變成工作場所時,也可能導致工作家庭衝突的發生,以及專業溝通不良的問題,另外疫情也可能造成員工容易緊張、產生焦慮及擔心等身心症狀。此時,就可以根據員工的需求進行實務導入,例如透過視訊或通訊軟體方式辦理線上活動、線上會議、員工協助諮詢等,協助勞工增加關係、專業及身心資源。

勞安所發現,對於員工協助方案發展較為完善的優良企業中,員工的六大資源平均得分均較一般企業為佳。也進一步發現,優良企業與一般企業的員工雖然疲勞度相當,但是工作壓力與過勞的情形有明顯差異,顯示即使在相同的工作量、疲勞情況底下,只要推動適合的員工協助方案並提供員工所需的資源,便能夠降低工作壓力並改善過勞情況!

勞安所建議,若企業發現執行的員工協助實務效果不如預期,應回頭檢視企業高層對於職場心理健康的立場及態度,建立重視職場健康之企業文化,根據員工所缺乏的資源,來推動對應的員工協助實務,預防員工資源流失並積極挹注員工所需的資源,其成效不僅止於提升員工之職場身心健康,長期而言,員工將會回報以更積極地投入工作,帶來更好的工作表現,進而提高企業整體運作效能。

勞安所將此次研究成果,彙整成實務推動手冊,提供政府單位及企業組織進行推廣。另如欲參閱研究報告,請至勞安所官網/研究成果/各年度研究報告/109年度/勞動關係研究組;網址https://laws.ilosh.gov.tw/ioshcustom/Web /YearlyReserachReports/Detail?id=7110下載。

此篇新聞來源:【2020-7-24/勞動部】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46071/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分享職安新聞> 台南工人吸過量硫化氫不治 勞動部將追究罰責

台南市2名污水管線清理人員因吸入過量硫化氫氣體送醫後宣告不治,勞動部今天說,已責令嚴查重罰雇主,並要求勞檢機構針對類似局限空間作業提升檢查強度,避免災害發生。

台南市2名污水管線清理人員昨天下午進入安平區水資源回收中心的地下污水管線內,疑似吸入過量硫化氫氣體昏迷,2人被消防人員尋獲時都已心肺功能喪失,送醫後宣告不治。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今天表示,這起工安職災事故發生後已立刻派員會同台南市職安健康處檢查員前往現場實施檢查,初步調查發現為作業人員進入人孔作業,未實施通風換氣與有害氣體濃度測定,導致2名包商勞工吸入高濃度硫化氫而中毒死亡。

職安署長鄒子廉表示,災害現場除已予以停工處分外,並將依職業安全衛生法規定,追究雇主及原事業單位罰責,如相關行為人過失情節重大,將一併移送司法機關偵辦。

此篇新聞來源:【2020-07-22 中央社】 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007220324.aspx

2020年7月22日 星期三

<分享職安新聞>腸道不健康會讓人焦慮,每天吃這種水果有助改善情緒



現代人工作忙碌,女性上班族喜歡團購珍奶等含糖飲、蛋糕當作下午茶,常吃甜食不只容易變胖,也可能使腸道不順。


董氏基金會今年2月針對10681569歲國人進行身體快樂指數網路調查,發現腸道順暢力和水果攝取量相關,進一步分析腸道順暢者,發現每日吃足2份水果的比率是吃不到1份者的四倍。


董氏食品營養中心專員游芷欣表示,據國健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普遍飲食不均、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在全穀類、蔬菜等含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中,19歲以上國人超過8成攝取量不足,尤其水果較難入菜,更容易忽略攝取;還有超過4成民眾天天喝含糖飲料。


董氏2019年調查也發現,國小學童攝取越多零食、油炸物、含糖飲料,越容易亂發脾氣、肚子不舒服。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表示,腸道菌叢及腸道環境的不穩定,可能引發健康問題,包括腸躁症、腹瀉、便祕等腸胃功能性障礙,同時也影響免疫力、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心平衡。


王彥博說,據加拿大2013年研究指出,腸道菌叢改變會影響類焦慮及憂鬱行為。腦與腸有著雙向影響的密切性稱為「腦腸軸」,腸道健康、飲食與身心狀況密切相關;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對情緒有顯著的正面影響,提升31%活力感,改善負面情況。


董氏營養師尤宣文提醒,民眾每日應至少攝取2531克膳食纖維,日常飲食中要吃足2份水果,以水果取代高油、高糖點心,補充高營養密度、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的水果,像是奇異果、木瓜、鳳梨、藍莓、葡萄和柳橙等,並均衡飲食,以維持身健康。


此篇新聞來源:【2020-7-22udn元氣網】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6/471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