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分享職安新聞>溫差易增中風與心臟病風險 國健署籲保暖護心

資料來源:【2019-11-29 中央廣播電台】
溫差易增中風與心臟病風險 國健署籲保暖護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29日)表示,氣候溫差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一步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加強保暖才能達到自我保護效果。

演藝人員高以翔驟逝,引起國人討論心臟健康議題。國健署今天就特別點出「隨時保暖」、「回溫再出門運動」、「規律服藥」以及「注意徵兆」等4大提醒。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65歲以上長輩,起床後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喝杯溫開水,且剛起床也不要有過於急促的活動勿過於急促;而有早起運動習慣的民眾,最好先等氣溫回升再出門;如果是三高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一定要規律服藥、定期回診、控制飲食;最後,一定要隨時留意心臟病徵兆(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43183)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課程與活動〉12/20說書會:第十二個天使

「第十二個天使」這本書敘述一位正值事業顛峰的中年男子突然遭逢巨變,人生跌落谷底,頓失依靠,在生活混沌未明之際,藉由朋友之手拉他一把,重新振作。
在你我之間,是不是也有這樣子的同事或朋友,等著我們拉他一把?
又若是我們遭逢如此巨變時,該如何拉自己一把?
12/20()晚上,就讓魏誠老師帶著我們,藉由這本書來聊一聊~關於『天使』的故事~

★因座位有限,不接受現場報名、繳費,歡迎大家把握機會趕快先報名參加,也歡迎分享給親朋好友。

《活動方式》

1、時間:每月第三個星期五晚上7:00-9:00

2、費用:每場僅收場地費300元,含簡單茶水點心(預定在協會會址,座位有限,以繳費順序為準)

3、參加者務必加入協會的LINE與FB粉專,以即時掌握活動的通知訊息,也請記得按讚與分享喔

4、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們加入我們的行列,一同來推廣健康安全幸福快樂的職涯生活。或者你與我們有一樣的理念也想一起來當園丁、成為說書人之一的話,歡迎與本協會秘書長聯絡討論。






<分享職安新聞>長期打電腦當低頭族 恐造成頸椎骨刺

資料來源:【2019-11-27 優活健康網】
長期打電腦當低頭族 恐造成頸椎骨刺

46歲上班族男性,經常感到頸部痠痛,最近發現自己逐漸出現雙腳緊繃,原先只做了民俗治療,但近日越來越嚴重導致走路一跳一跳的,四處求醫都沒有明確的診斷,症狀也沒改善,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他會不會得了「漸凍症」? 驚嚇之餘才到神經科門診就醫。經臨床檢查,發現是頸部脊髓病變導致雙腳同時出現緊繃及無力現象。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頸椎退化伴隨椎間盤突出」(俗稱長骨刺),導致脊髓壓迫變形。詳細詢問生活習慣得知,患者上班時經常需要打電腦,回到家又喜歡低頭滑手機,由於長期姿勢不良才會造成頸部椎間盤突出壓迫脊髓,所幸經由頸椎手術及時解除了癱瘓的危機。

頸部脊髓受壓迫未及時治療 恐導致四肢癱瘓
人體全身的動作皆源自於大腦的操控,頸部脊髓就像連結大腦與四肢間的主電纜線,當頸部脊髓受到壓迫時會先產生下肢肌肉僵直,走路一跳一跳的無法協調,若不及時手術解除壓迫接著就會四肢癱瘓,且其表現很類似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症)。而漸凍症發病後3到5年也會四肢癱瘓合併呼吸衰竭。兩者有時表現非常類似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診斷上需要小心區分。

每彎曲5度 頸部就要多承受約5磅的壓力
黃啟訓提到,近年來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平版電腦普及,「低頭族phubber」(或稱「猿人族」)在台灣愈來愈多,門診發現頸椎退化相關的疾病越來越普遍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研究低頭時頸部每彎曲5度就要多承受約5磅的壓力,彎曲60度就要承受60磅(27公斤)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導致頸椎長骨刺壓迫神經和脊髓。

最後黃啟訓提醒,預防頸椎骨刺的發生平時應儘量少當「低頭族」,使用3C時要維持良好姿勢,勿固定同一姿勢太久,最好每30分鐘起身並活動一下頸部。另外倘有出現頸部痠痛、肢體麻木、甚至影響四肢動作時,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此篇新聞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0540)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分享職安新聞>北流傳意外 工程師職災喪命

資料來源:【2019-11-27 聯合報】
北流傳意外 工程師職災喪命

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廳今年4月進行表演廳功能測試,本月初卻傳出工安意外,一名任職於春原營造的工程師,工作時頭部重傷送醫不治,北市勞檢處認定屬職業災害,除要求現場停工,廠商必須提出改善措施,並給予家屬撫卹賠償。

位於南港區的北流中心,主廳館外觀已成形,4月表演廳功能測試,除請來樂團與音樂家演出,還找來千名民眾,北基地最快2020年6月營運,南基地暫定2021年第2季營運,將成為北台灣新一代演藝空間。

不過,正在籌備階段的北流中心北基地,11月5日發生工安意外,營造廠一名工程師,工作時頭部疑似撞到A字型工作梯,送醫搶救後仍不治;親友質疑,現場未嚴格要求戴安全帽,且因沒有監視器,無法釐清事發經過。

北市勞檢處指出,北基地今年8月已取得使用執照,但有勞工工作的地方就屬工作場所,已確認該名工程師在工作時傷亡,認定為職災,且工作時未配戴安全帽,違反規定,廠商須提出改善措施才可復工,並給予家屬撫卹賠償。

文化局表示,對工地同仁發生此事感到遺憾,出意外的北基地,正進行設備優化,設置電動舞台和室內裝修等工程點交,預計年底前完成測試運作,明年6月正式開館營運。

春原營造表示,過世員工在公司至少有10年資歷,會盡最大能力提供撫卹賠償,包括團體、工程保險等,估計可發給千萬撫卹金,也會以最大誠意慰問並持續向家屬說明。

(此篇新聞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320/4189467)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分享職安新聞>「移動炸彈」趴趴走 高空吊籃3個月釀5死

資料來源:【2019-11-25 快點TV】
「移動炸彈」趴趴走 高空吊籃3個月釀5死

近三個月來,全台發生多起吊車吊籃意外,至少造成五名作業工人從高空墜落身亡,肇禍原因究竟是人為疏失還是機械故障,檢調正在檢警調查中。

本刊接獲業界爆料指出,雖然政府規定吊籃必須定期接受專業技師安全檢查,不過,始終缺乏有效的查核系統,且技師的安全簽證也尚無統一的管理機關,以致不肖業者鑽漏洞上下其手,甚至偽造安全簽證,完全罔顧作業工人生命!

台南市一名鋸樹工人,十一月十五日搭乘吊車在高空修剪路樹枝幹時,吊臂突然斷裂而摔落地面,工人遭到掉落的吊籃砸中頭部,緊急送醫仍宣告不治。

此外,南投縣南崗工業區和宜蘭縣礁溪也分別在十月和八月間,發生吊籃翻落和鋼索斷裂意外,造成五人不幸喪生,突顯出吊車、吊籃的職安與公安問題。

吊車屬於特種車輛,監理機關負責檢查車體性能,吊籃設備則由勞動部規範,經過土木結構技師或機械技師認證後,每兩年還得複查一次,確認相關的零件安全無虞、能夠承受作業人員的重量,才准予上路。

不過,本刊接獲爆料指出,技師認證文件目前並沒有統一的管理機關,有不肖的代(協)辦業者利用這個制度上的漏洞,藉由偽造技師簽章,跳過實際檢查程序,直接發給安全簽證,「如此一來,結構上存在危險的吊車,便能上路作業,等同是一枚會移動的不定時炸彈,完全把高空作業工人的安全拋在腦後。」爆料人阿明(化名)說。

資深吊車檢驗人員梁希聖則說,目前台灣至少有一萬部以上裝設吊籃的吊車與卡車,他不敢斷言其中有多少吊籃的安全簽證有問題,也不敢評斷有多少吊籃根本沒有安全認證,只希望政府儘速建立一個統一的網路平台,「規定吊車業者登錄設備認證資料,例如詳列吊車所屬的公司、編號、簽證技師姓名及簽證的有效日期;如此一來,就能方便讓公司行號、工地或是個人查詢,也能確保租用的吊車、吊籃通過檢查,安全無虞。」

(此篇新聞來源:https://gotv.ctitv.com.tw/2019/11/1173469.htm)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分享職安新聞>頭痛到辭職!原來是鼻竇炎惹禍

資料來源:【2019-11-25 Heho健康】
頭痛到辭職!原來是鼻竇炎惹禍

南投一名年約30歲的上班族女性,長年為爆炸性頭痛所困擾,發作起來會先從眼窩內側、眉心處傳遞到額頭內甚至整個頭部,有時還會合併鼻塞、呼吸困難,時間從幾小時到幾天都有,日復一日,每天都需服用自行購買的止痛藥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連工作都只好辭掉在家休養。

原本她以為只是壓力大,努力調整生活作息後,仍不見改善,後來懷疑是偏頭痛,至神經內科求診治療後反應亦不佳,最後輾轉轉診至衛福部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診察後,才發現原來長期頭疼的原因,竟是中鼻甲過度氣化腫大所造成。

吳昭寬表示,中鼻甲構造變異或黏膜過度肥大時,會碰觸且壓擠到鄰近的鼻中膈或鼻腔側壁,而中鼻甲的主要感覺神經為三叉神經分支中的眼支,當此神經受到刺激時,就會造成眼眶內部、顴骨及額部周圍的疼痛,此也稱作「中鼻甲頭痛症候群」。而最常見的中鼻甲異常構造為中鼻甲過度氣化。這位女子即是中鼻甲肥大且鼻中膈彎曲,導致中鼻甲和鼻中膈兩相碰觸後,造成病患長期爆裂性的頭痛。

持續頭痛可檢查是否有鼻竇炎
吳昭寬指出,中鼻甲構造異常可經由鼻窺鏡、鼻竇內視鏡及電腦斷層等方式診斷,如果是構造上的問題,手術可矯正,並能大幅改善頭痛或伴隨的鼻塞等症狀,若擔心或害怕手術的患者,也可先選擇使用抗組織胺、血管收縮藥物及局部類固醇的治療,但多成效有限。這名女子在接受完內視鏡下中鼻甲局部切除合併鼻中隔彎曲矯正手術後,重獲新生,再也不為頭痛所困擾了。

吳昭寬表示,頭痛的原因眾多且複雜,壓力、焦慮或疾病都會造成頭痛,雖最常見的為偏頭痛或緊縮性頭痛等的良性頭痛,但仍要謹慎觀察是否為其他疾病引起。若有持續頭痛症狀,伴隨鼻腔、眼眶及額部周圍疼痛,可至耳鼻喉科門診檢查是否為鼻部構造異常或鼻竇炎等疾病造成的竇性頭痛。

(此篇新聞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60135)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分享職安新聞>勞安所推「營造業安全指引」降低勞工不安全行為

資料來源:【2019-11-22 中時電子報】
勞安所推「營造業安全指引」降低勞工不安全行為

據民國105年勞動檢查年報勞保職災統計結果,營造業於2015年排除交通事故人次,給付千人率總計達12.015,居各行業最高。為了減少營造業職災率,勞安所提供「營造業勞工行為安全促進實務指引」、「營造業高處作業勞工安全認知改善實務手冊」,以墜落環境為例,原本的不安全行為達34.9%,施行4個月後降至18.5%。

據國外研究,勞工不安全行為是職災發生的主要因素,88%的意外是不安全行為造成,10%是不安全狀況造成,2%是無法預防的因素。勞安所研究指出,常見的營造業勞工不安全行為樣態,以個人安全防護具未穿戴或穿戴不正確、不當作業動作或姿勢及在作業中飲用酒精性飲料或未在規定處所吸菸等為主。

勞安所副研究員林楨中表示,因為營造業勞工流動率高、不易執行安全教育訓練,及投機冒心態、追求作業效率、或是別人做自己也跟著做的從眾等影響導致營造業不安全行為較多,因此推出「營造業勞工行為安全促進實務指引」、「營造業高處作業勞工安全認知改善實務手冊」。

林楨中也說,因為營造業勞工流動率高,職安署推動職安卡,把訓練履歷記載在職安卡上,查閱勞工受訓狀況。至於如何鼓勵或處罰勞工不安全行為,他則說,應視狀況而定,如果多用處罰,恐怕有些勞工用應付的心態,反而無法減少不安全行為。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1122002764-260405?chdtv)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回顧課程精華〉11/15關鍵飲食

「職場健康安全說書會」11月邀請到有豐富實務與授課經驗的邵蘊萍老師,為大家介紹她所參與寫作的「關鍵飲食」這本書,由於報名的學員大多是上班族,經常外食或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飯,邵老師強調飲食與健康的重要關聯性,首先詳細說明我們的身體究竟需要哪些營養素、平日如何透過食物均衡攝取,最後也提醒大家可以多吃在地及碳排放量少的食物、採用多元及永續食材,還要隨時做環保、降低垃圾產生。對於學員提出的各種疑難雜症,老師都給予詳實有效的解答,這真的是一場非常豐富實用的知識之旅!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分享職安新聞>上司辱罵「笨蛋、死了更好」 豐田員工輕生被認定是職災

資料來源:【2019-11-19 自由時報】
上司辱罵「笨蛋、死了更好」 豐田員工輕生被認定是職災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一名男員工在2017年自殺,他生前遭受職場霸凌,經常被上司辱罵「蠢貨」、「死了更好」等語,因此罹患適應障礙症。日本勞動部門已認定這是職業災害,家屬將依此向豐田索賠。

《共同社》報導,代表家屬的律師今(19)日表示,這名男子在東京大學研究所畢業後,2015年進入豐田汽車公司,隔年起在愛知縣豐田市的總公司負責車廂設計,但經常遭到上司職權騷擾,被辱罵「笨蛋」、「蠢貨」,甚至「死了更好」等語。

這名男子2016年被確診罹患適應障礙症,同年7月停職,10月他到與該上司不同的其他組工作,但座位側對著。據悉,男子復工後經常手抖,簡單失誤次數也有所增加,曾向旁人說「想死」,2017年10月,男子在員工宿舍自殺身亡。

今年3月,死者家屬以「上司的言行超出業務指導範圍」為由,申請職業災害認定,豐田市的勞動基準監督署認可家屬的說法,認定為工傷。

律師表示,復工後不去醫院治療會被判斷為病情已經痊癒,經常不會被認定為職災,因此對官方這次判斷表示肯定,「(男子)復工後仍有症狀,與自殺的因果關係得到認定的意義重大」。

(此篇新聞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983000)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分享職安新聞>最常見肌肉骨骼痠痛…輕忽職業病 小心工作失能

資料來源:【2019-11-18 聯合晚報】
最常見肌肉骨骼痠痛…輕忽職業病 小心工作失能

肌肉骨骼痛是勞工最多的職業病症狀,尤其是職業性下背痛以及手臂肩頸疾病,可別小看這些肌肉痠痛問題。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長期追蹤研究勞工工作環境安衛狀況,發現職場常見的肌肉骨骼傷病,若受傷程度較大,受傷組織癒合較慢,甚至產生組織沾黏及關節活動度受限等損傷,很可能會發展成慢性症狀。若再不就醫,或持續暴露在相同工作姿勢下,後期症狀極可能出現功能下降、使工作能力受影響的失能情形,勞工不要大意。

勞安所明年將進入各行各業,展開免費輔導職場肌肉骨骼健康評估,透過專業團隊協助企業勞工健康服務人員早期發現肌肉骨骼痠痛風險勞工個案,及早採取介入改善措施,提醒業者及勞工可以留意勞安所官網公布的資訊並報名參與,捍衛自己的工作安全及身心健康。

手臂肩頸疾病占勞保職業病給付人次最大比率。
勞保局勞保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2016年間,職業病給付人次中,職業性下背痛以及手臂肩頸疾病人次總和,占比都超過75%。其中手臂肩頸疾病占勞保職業病給付人次最大比率,達44~67%,職業性下背痛其次,占20~37%。

勞安所每三年進行一次受雇者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發現受雇者自覺肌肉骨骼痠痛比率,由2007年37.9%提高至2016年的60.0%,痠痛比率最高前三項依序為肩膀(41.3%)、脖子(32.3%)及下背或腰部(31%)。

勞研所表示,職場常見的肌肉骨骼傷病,危險因子包括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不自然或過度前臂和手腕的動作、重複性或費力性的動作、振動等。

經常性痠痛,造成中高齡者工作能力降,甚至提早退休。
勞研所表示,肌肉骨骼痠痛雖然不致造成生命危害,但由於其盛行率高且病期長,經常是造成勞動者長期病假最常見的原因,更是很多中高齡勞動者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提早退休的重要影響原因。

勞安所過去多項研究也發現,勞工自覺肌肉骨骼痠痛且會影響工作表現比率占四至五成,肌肉骨骼痠痛並影響工作且有請假者,其出現較弱工作能力的風險,是沒有痠痛者的11-38倍;肌肉骨骼痠痛部位愈多,或症狀越嚴重,工作能力越低。

勞研所說,勞工發生時初期症狀可能只是痠痛,休息幾天即可自然痊癒。但若受傷程度較大,或者因工作相關的累積性因素未去除,受傷組織癒合較慢,則疼痛便無法減輕,肌力出現減低,甚至產生組織沾黏及關節活動度受限等損傷,很可能會發展成為慢性症狀。一旦持續累積負荷,將導致工作能力受影響的失能情形,不能不慎。

(此篇新聞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171785)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分享職安新聞>經顱磁刺激 可望突破憂鬱症治療瓶頸

資料來源:【2019-11-15 台灣新生報】
經顱磁刺激 可望突破憂鬱症治療瓶頸

衛生福利部曾訪問全台2萬多名民眾所做的匿名調查,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有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下,憂鬱症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心理問題。

張祜銘指出,憂鬱症目前使用的抗憂鬱藥物如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主要是透過增加病患腦中的血清素,來達到改善憂鬱症狀,然而研究指出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憂鬱症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成為臨床上的難題。

而重覆式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主要作用於大腦皮質,利用磁場產生的電磁脈衝,在特定區域產生感應電流,以增進或減弱特定區域神經細胞的興奮性。

經顱磁刺激很早就在2008年被美國食藥署認證用於憂鬱症的治療,之後也被用於睡眠障礙、強迫症及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療,臺灣在2018年也由衛生福利部許可用於治療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之重度憂鬱症成人患者,至今已有許多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受惠,那些在用藥階段都無法獲得改善的成人病患皆有可能經由經顱磁刺激治療得以改善病情;但目前健保尚不給付,相關疑問都可至門診向醫師進一步洽詢。

(此篇新聞來源:http://61.222.185.194/?FID=12&CID=478086)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分享職安新聞>睡眠影響薪水 而且只有你睡飽沒用

資料來源:【2019-11-13 天下雜誌】
睡眠影響薪水 而且只有你睡飽沒用

睡眠影響身心健康,這你大概聽膩了。但比較少人知道的是,睡眠會影響你的薪水。但真的要加薪,只有你睡飽也沒用。

發表於經濟學領域的百年老期刊《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的一篇研究發現,睡眠時間較長地區的居住人口,薪水高過睡眠時間較短地區的居民。
理論是這樣的,有充分休息的員工,更有生產力,而這為他帶來更好的收入。
並不是你睡愈多,薪水就愈高。試想如果你睡過頭,別說加薪了,不斷再犯還可能影響你升遷,甚至讓你丟工作。那麼,睡眠跟收入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如果討論反向的因果關係,這個問題就複雜多了。一般而言,常常加班的人,薪水可能比較高,但也因為工時長,他可能睡比較少。不只一份研究發現,高收入者睡得比低收入者少。而大量工作形成壓力,壓力又會干擾睡眠。
但是,糟糕的睡眠同樣會生成壓力。一份睡眠研究發現,睡眠品質糟糕的晚上,會讓你在工作時感受到更多壓力,也會產生更多讓你分心的想法。其他研究也證實了,睡不好可能讓你在隔日更容易與人衝突或感受壓力。
如果把上述的研究都串起來,那麼我們可以說:好的睡眠習慣可以幫助一個人擁有一份好薪水的工作,但這份新工作可能帶來很大的壓力,導致這個人睡眠時間變短。這個人如果想要升遷,或是薪水更上一層樓,那麼調整自己,重新睡好會是有幫助的。

許多研究發現,糟糕的工作表現源於睡不好。比方說,疲累的醫師比較容易犯錯,疲累的員工更可能出包,沒睡飽的學生成績比較差。因此,有人主張延後上學時間,認為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業表現,也有助於他未來領高薪。
一份研究就主張,把上學時間延後到八點半以後,甚至更晚,有望在10年內挹注美國經濟830億美元。這筆錢可能來自車禍肇事率降低,因而延長生產壽命。

由於人的生理時鐘受日出和日落影響,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施雷德(Jeff Shrader)和威廉斯學院經濟學家吉普森(Matthew Gibson)發表於《經濟學與統計學評論》的研究,特別控制日出、日落時間,與地區勞動者的平均個體特徵(性別、年齡、種族、各職業從業者所占比例、人口密度)。結果發現,睡眠時間對收入有正向影響。

在短期,一個地區的勞動者的週平均睡眠每增加一小時,勞動者的收入大約提升1.1%。長期而言,地區勞動者的週平均睡眠每增加一小時,勞動者收入最多可以提升到5%。
但研究執筆人之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施雷德說,「這份研究並不是說,你比鄰居或同事多睡一小時,薪水就可以比對方高5%。薪水要提高,必須一個地區裡的人都願意多睡點才有用」。
換句話說,當一個區域裡的人都獲得更好的休息,才能共同讓整個經濟運作地快一些些,成長也快一點。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7660)

2019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分享職安新聞>躁鬱症發作莫名怒罵同事 每月一針助重返職涯

資料來源:【2019-11-12 健康醫療網】
躁鬱症發作莫名怒罵同事 每月一針助重返職涯

平時在工作上溫和內斂的李小姐,去年底突然不斷與同事、客戶在小事上起爭端,甚至購買了一堆昂貴的物品囤積在辦公室裡,主管與家人因察覺李小姐的表現與過去大相逕庭,進一步關心陪伴就醫。後來,李小姐經確診為雙極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李正達表示,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的治療數個月後,李小姐目前病況穩定,順利回到職場,因為針劑僅需每月回診施打,保障了李小姐在治療上的隱私性,不必擔心被問「你生病了嗎?」、「這是什麼藥?」,讓她可以及早診斷治療,在年輕歲月不被疾病打倒。

躁鬱反覆情緒起伏大 長久造成腦損傷
躁鬱症的躁期症狀包括有別以往的充滿自信與活力、用不完的體力、愛與人交流、部份也有脾氣暴躁的狀況。李正達醫師說明,躁期症狀看似正面,不過當進入鬱期時,又會變得鬱鬱寡歡,凡事提不起勁,雙極性的表現將使患者情緒起伏過大,對腦部造成損傷,且每一次發作,都將導致腦部退化,甚至未來可能產生「假性失智」的情況,影響到後續的人生發展,因此能否讓患者持續治療、保持穩定是重要的治療目標。

新一代長效針改善副作用 患者接受度提升
目前治療方式有分成藥物與長效針劑,因躁鬱症好發族群為青中年,平日可能都需上課、上班來維持正常的生活。李正達醫師提到,使用長效針劑可以提升患者在用藥上的隱私性,也不必擔心口服產生的皮膚癢痛等副作用。傳統的長效針劑較易出現錐體外症候群,造成眼球上吊、動作僵硬,然而現有新一代每月一針長效針劑,除了改善副作用問題,也可幫助藥物在血中濃度維持一個月的效果,在臨床上,患者的接受度提高許多。

躁鬱症目標降低復發 穩定治療可避免住院
李正達醫師也提醒,相較其他精神疾病罹病因素的層面較廣,躁鬱症為大腦失常的生理疾病,也因此目前在藥物治療效果上都很好,可以看到許多患者都因「穩定規律治療」,將病情控制得很好,不僅復發的狀況減少,每年住院次數也大幅降低,不影響到後續人生規劃。

(此篇新聞來源:https://pse.is/M65XU)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分享職安新聞>世界肺炎日 醫師:抽菸罹肺炎較不抽菸高4倍

資料來源:【2019-11-11 聯合報】
世界肺炎日 醫師:抽菸罹肺炎較不抽菸高4倍

明天11月12日為世界肺炎日,台南市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洪嘉隆今天說,罹患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危險族群,包括有65歲以上的長者、三高慢性病患、以及吸菸與慢性肺病患者。其中有吸菸的癮君子,國外研究發現,與不抽菸者相較,吸菸者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機率高出4倍之多。

洪嘉隆在「遠離菸害戒菸強身」的講座中提到,菸害影響全身健康,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害,甚至會影響全家人健康。戒菸光靠意志力並不容易,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與門診戒菸治療,才能輕鬆的戒菸成功,保護肺部與全身健康。

配合11月12日世界肺炎日、13日捕糖達人病友會暨世界糖尿病日和15日流感疫苗施打,安南醫院從本月11日至15日在一樓大廳舉辦「戒菸肺炎週」活動,副院長林聖哲等10名主管一同手持無菸標語宣誓戒菸永保強身。

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的醫師同時提醒民眾,天氣逐漸變冷,流感季即將來臨,流感病毒會破壞呼吸道上皮、降低黏膜免疫力、讓細菌更容易入侵人體造成肺炎,65歲以上、三高慢性病、吸菸與慢性肺病的成人都屬肺炎高風險族群,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千萬記得務必要同時戒菸,並接種肺炎疫苗,才能獲得百分百的保護力。

(此篇新聞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1/4157298)

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分享職安新聞>台灣自殺死亡數攀升 WHO標示高危機區域


資料來源:【2019-11-07 台灣新生報】
台灣自殺死亡數攀升 WHO標示高危機區域

近年來台灣自殺死亡人數明顯攀升,更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標示的「高自殺危機」區域,南投縣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多關心周遭親友心理健康問題,提醒週遭親朋好友多關心身旁親友的心理情緒,使他們外在壓力解除、衝動減退,就能延遲或預防自殺行為的發生,可以運用自殺守門人一問、二應、三轉介的步驟,必要時,陪伴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共同守護身旁親友,讓他們綻放生命的光彩。

民眾可利用衛生局網站的「心情溫度計」隨時檢測自身心情狀況,做好健康管理,若面臨生活壓力或情緒困擾,縣內13鄉鎮衛生所也提供免費心理諮商服務,透過專業心理師傾聽及輔導服務,陪伴民眾度過心理關卡,此項服務採預約方式、免收費服務,或撥打安心專線免付費電話1925、生命線1995、張老師1980、社區心理衛生中心049-2224464尋求心理諮詢。

(此篇新聞來源:http://61.222.185.194/?FID=12&CID=476712)

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分享職安新聞>症狀較難被察覺...女性「過動症」患者確診率偏低

資料來源:【2019-11-06 民視新聞網】
症狀較難被察覺...女性「過動症」患者確診率偏低

在台灣約有7~8%的人,被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種疾病的特徵包括難以專注、時常分心,以及容易忘東忘西等症狀,對患者的生活造成許多障礙。而近年醫學界研究發現,由於女性在患有ADHD時,經常會被誤判成是不專心或是其他身心疾病,導致女性ADHD的確診率遠低於男性,這也讓許多女性在生活中充滿挫折,卻又求助無門。

走進這名30多歲的女性ADHD患者家中,到處都看得到包包或雜物被堆放在房間各處,遇到狀況找不到東西也是稀鬆平常。而因為她總是沒耐心長時間料理食物,三餐也總是得靠外食解決。

ADHD患者加藤杏菜指出,「就算我想動手做也馬上就會分心,反而會花上很多時間,一旦想到有別的事情,就會馬上轉頭去做,到最後也沒法好好做菜。」

簡稱為ADHD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最主要的症狀就是容易分心、難以專注,無法安靜下來,也難以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據統計,ADHD患者目前約佔日本人口比率的5~10%,也就是有500萬~1000萬人。

但近年各國醫學界研究發現,有許多女性ADHD患者,是在成年之後才被確診。最主要原因就在女性的ADHD症狀,比起男性的症狀更難被旁人察覺。

女性的過動症則偏向無法做好規劃,完成作業的「注意力缺失」症狀,但這種狀況很容易會被誤解為沒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所導致。

男性ADHD患者較容易發生坐不住、行為衝動等明顯症狀,普遍在求學時期就能被雙親或師長發現,及早就醫導正。但女性的ADHD則會從小經常出現分心、忘東忘西等狀況,反而只會被認為是不認真,導致症狀被忽略。

加藤杏菜表示,「當我開始要寫作業的時候,也會因為其他事情分心,我也會想『為什麼我就做不到呢』,念書總是半途而廢,周圍的大人也都對我說『你只要認真就能做好的』。」

據研究,雖然1/3的ADHD病童,成年之後就能恢復正常,但若成年後症狀仍然持續,就會對患者的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帶來嚴重影響,除了會讓人缺乏自信,更恐會併發憂鬱症等身心疾病。

這名患者雖然升學路上堪稱順遂,也成功取得教職,但之後在職場上卻是問題不斷,總是無法及時完成工作,不僅自己充滿壓力,也造成旁人許多困擾,最後前往身心科看診,才終於確診是ADHD併發躁鬱症。

但像她這樣的故事,在日本甚至世界各國都並非罕見的例子。專業醫師強調,ADHD只要正確診療,就可以獲得明顯改善,若長達半年以上出現容易分心、忘東忘西,常常粗心大意導致犯錯,難以安排工作順序導致拖延等問題,都應盡快前往醫院就診,對症下藥才能改善問題,還給患者們更健康的人生。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19B05I15M1)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分享職安新聞>年奪9千命 近5成民眾未定期檢查血糖

資料來源:【2019-11-05 青年日報】
年奪9千命 近5成民眾未定期檢查血糖

民國107年糖尿病排名臺灣10大死因第5位,9374人因糖尿病失去寶貴性命,但國內仍有近5成民眾沒有定期檢查血糖的習慣。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定期檢查血糖,才能早期發現並治療,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民眾,罹患糖尿病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更應該定期血糖檢查。

血糖是發現糖尿病最重要的線索,定期檢查血糖能早期發現並治療。依據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40歲以上國人於過去1年內曾接受空腹血糖檢查者為53.5%,亦即有近5成民眾並沒有定期檢查血糖的習慣。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民眾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民國106年的統計結果也發現,40歲以上民眾有8.8%(約16萬人)新發現血糖異常。

以家庭力量維繫家人健康

每年11月14日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近兩年主題為「The Family and Diabetes」,強調家庭形塑自我管理及健康生活形態,呼籲重視以家庭力量來維繫家人健康。國健署建議,糖友及其家人應從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均衡飲食、減少含糖飲料攝取,身體多活動,維持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耐力的運動,並依照醫師處方按時用藥或胰島素,定期量測血糖。

(此篇新聞來源:https://www.ydn.com.tw/News/359071)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分享職安新聞>情緒不穩成隱形天花板!職場女性當心是荷爾蒙減少作祟!

資料來源:【2019-11-03 Heho健康】
情緒不穩成隱形天花板!職場女性當心是荷爾蒙減少作祟!

職場關係不佳,竟是更年期惹的禍!
為了升遷與恢復以往職場人際關係,黃小姐趕緊向專業醫師尋求協助,經醫師診斷判定黃小姐的確是更年期來臨,黃小姐也驚呼原來這些狀況都和更年期大有關係。

其實夜間盜汗、失眠、情緒問題、熱潮紅、經期不順、性欲減少等是更年期的常見症狀,然而許多職場女性很容易將這些症況歸咎於自己工作壓力大所導致,沒有意識到是更年期找上門,更不知道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與幫忙;進而導致職場人際關係緊張、工作表現失常,阻礙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荷爾蒙補充療法不再是緩解更年期不適的唯一選擇
另外,台灣不少婦女對於更年期治療方式的認知,仍停留在傳統荷爾蒙藥物治療,由於擔心服用後會增加罹患癌症機率,寧可忍著不適,也不願接受治療。

然而近年來,國外在治療更年期上有了不一樣的選擇「黑升麻萃取物」;黑升麻為非荷爾蒙療法,和傳統荷爾蒙藥物一樣可以改善更年期的症狀,包括熱潮紅、失眠、情緒起伏等症狀,因其安全性無虞,無癌症相關風險,因此受到國外不少婦女的歡迎,成為長期服用的選擇。

台灣現已有引進非荷爾蒙治療藥物「黑升麻」,幫助減緩更年期不適
藥師蔡宗芳表示,更年期常發生於45至55歲之間,當女性有更年期症狀出現時,應尋求專業的幫助,且現在台灣已有引進國外廣為受歡迎的非荷爾蒙治療藥物「黑升麻」,能幫助減緩更年的不適症狀。蔡宗芳進一步說明,只要經過專業醫師諮詢討論,量身打造適合的治療方式,確實遵從醫囑,能有效減緩不適症狀,恢復往日神采飛揚。

另外,蔡宗芳也提醒,職場女性在照顧家人健康及忙於工作的同時,別忘了要抽出時間關心自己的健康。更年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建議民眾了解自身需求,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能改善症狀,增進生活品質。

(此篇新聞來源:https://times.hinet.net/news/22634141)